文|小鱼
编辑|知文
眼睛注视方向、面孔偏转方向、面孔情绪等面孔特征蕴含着丰富的社交信息,是个体开展社会交往活动的重要非言语社会线索。
社交定向异常是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社会交往障碍的核心表现,已被作为自闭症诊断评估的标准之一。
01
但已有研究往往只单独呈现某种面孔特征,且忽略情绪在社交定向中的作用,从单种面孔特征的加工情况来评估自闭症社交定向的能力过于片面,缺乏生态效度。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广泛性神经发展疾病,社会交往障碍是核心特征。
社交动机论表明自闭症儿童在处理各类社会与非社交刺激的过程中,对社会性刺激处理优先级并没有像普通发展的儿童那样高。
这种对社会线索或社会性刺激的优先注意能力被称为社交定向,它是使个体偏向社会世界的心理倾向和生物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具体表现是个体通过调整眼部和头部,以感知觉自发地趋向各种社会性刺激,并做出定向反应。
社交定向能力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表明如果儿童无法主动地去创造社会性互动,很可能就会导致神经发展上的缺陷。
社交定向是个体获得社会信息的重要关键能力,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受损会导致过少的社会性信息输入,造成早期经验的缺乏,影响日后社会 认知的发展。
掌握良好的社交定向能力是儿童预备学习的先决条件,也是往后大脑组织及行为发展的重要基础,因而研究社交定向具有重要价值。
社交定向是共同注意发展的先决条件,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定向受损使得其共同注意能力显著下降,对社交线索产生非典型关注。
对非言语类社会线索处理不仅是个体社交定向能力的体现,还是社会交往的核心环节。
在人们日常社交中,各类面孔特征是最为重要的非言语社会线索,包括面孔偏转方向、眼睛注视方向、面孔情绪等,他们蕴含着丰富的社交信息,如话轮转换、意图和情感等。
面孔偏转方向、眼睛注视方向和面孔情绪会对于普通发展个体社交定向产生显著影响,这些单独的线索可以在几秒钟内被个体准确地感知,从而促进了情感状态变化。
另一方面,上述社交线索在现实生活中 往往不会单独呈现,通常是结合在一起。
因此,理清此类社交线索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相互作用效果是非常关键的,及面孔特征是如何影响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还需加以循证研究。
02
综上,研究人员从眼睛注视方向、面孔偏转方向及眼睛注视方向与面孔偏转方向的一致性等三个角度出发,结合面孔情绪类型的变化,探究面孔特征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影响。
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社交脑”假说
关于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神经科学研究大多基于“社交脑”假说。
“社交脑”假说提出,普通发展个体对社交线索的社交定向是由特定神经系统网络处理,这个网络包括眶额和内侧前额叶皮质、颞上皮质、颞极、杏仁核、楔前叶、颞顶叶连接、前扣带回和岛叶。
其中,额叶和扣带区涉及了社会认知、社会反馈和社会行为等层面信息的处理;梭状回参与了面部的检测与识别。
枕下回或枕面部区域构成了一个处理社会注意力的神经网络,负责面孔眼睛注视方向与偏转的早期感知,而颞上沟负责察觉面孔眼部和嘴部的运动。
总的来说,这些社交脑区域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个体社交定向密不可分。
目前,基于“社交脑”假说的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研究人员通过运用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功能核磁共振等技术,发现了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异常特征。
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异常“社交脑”发育模式
国外研究者Supekar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了14个月的自闭症幼儿大脑似乎存在高度连通性。
大脑高连通性预示着自闭症的症状严重程度,连通性更强的儿童会表现出更严重的社会缺陷,这表明了自闭症儿童大脑在发育早期既出现了异常。
Shen 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研究发现自闭症婴儿在6-9个月时脑轴外积液明显增多,在12-15个月和18-24个月时持续升高,特别是额叶的脑脊液过多。
在个体6个月时检测到的轴外液体量即可预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严重程度。
研究人员通过脑电技术发现了自闭症幼儿和普通发展幼儿在探索动态社会刺激时的异常注视模式和定向功能连接频率特异性变化。
在一项关于自闭症个体对情绪化面孔社交定向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了自闭症个体社交定向时,其大脑和小脑中边缘和颞叶皮层区域的活动与普通发展个体存在显著差异。
当自闭症个体评价表情时并没有激活大脑皮层的“面部区域”,也没有激活左侧杏仁核区和左侧小脑。
这表明患有自闭症个体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处理面部情绪,而这些差异最有可能源于自闭症个体社交定向神经网络发育异常。
03
同样在一项关于面孔线索任务的EPR研究中,发现了自闭症个体比普通发展个体表现出更长的脸部N170潜伏期。
但在观看物体时与对照组相当,且自闭症个体在观看直立或倒立脸方面没有差异。
这些数据证实了社交定向在自闭症个体面部处理中的作用,并强调了自闭症个体对面部线索 社交定向时神经速度减慢。
此外,当个体注意力由社会线索引导时,普通发展儿童的额顶叶注意网络、视觉加工区和纹 状体的活动增加,而自闭症儿童仅在顶叶上叶的活动增加。
与自闭症儿童相比,普通发展儿童任务相关大脑网络对社会线索的反应要高于非社交线索。
这些结果表明,在自闭症儿童的大脑中,社交线索并不像在普通发展个体大脑那样被赋予特殊地位,表明了参与社交定向的神经回路在自闭症儿童中受到了损伤。
综合上述研究,自闭症儿童在婴幼儿期就表现出异常的社交大脑发育模式。早期的发育缺陷导致自闭症个体失去了发展社交大脑的机会,进而社交脑的异常加工损害了社交定向能力的发展。
目前,各类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了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障碍可能是其对社会刺激的感觉处理受损,也有可能是对社会刺激的注意受损所致。
此外,上述大部分研究是基于面孔线索刺激任务的,因而研究人员继续梳理自闭症儿童在面孔线索处理上的社交定向外显表现,从临床行为研究出发,进一步理清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表现。
自闭症儿童在面孔社交定向中的非典型表现
现有研究表明了自闭症儿童在早期即出现与普通发展个体或其他障碍类型个体不同的社交定向特征,主要表现在对社交线索的不敏感,如较少的面孔关注、缺乏眼神接触与眼光交替、追随等。
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时缺乏对面孔的关注
研究人员以社交为主题的电影片段作为刺激材料,结合眼动技术让自闭症儿童自由观看影片。
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对影片中社交区域的前进入时间延长和前注视次数增加,对社交区域的注视时间短暂和注视次数不足。
同样,在动态视频任务中,自闭症儿童对卡通人物的头部区域搜索较慢,关注时间短,加工扫描注视情况少,且对无关区域关注过多,以上研究结果均表明了自闭症儿童存在社交定向上的损伤,主要表现在缺乏对社交核心区域的关注,尤其是面孔部位。
类似的,有研究人员以家庭电影为刺激材料, 探索自闭症儿童早期社会和非社交信息社交定向的特点,结果发现自闭症幼儿对社交画面表现出较少的注意。
对社交场景中的人物缺少目光追随,即使自闭症个体确实注意到了面孔,他们的注意力相比普通个体会更快地移开,并且还会表现出不同的注视模式。
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时主要缺乏对面孔眼部的关注
有研究者为量化自闭症儿童早期诊断中对他人眼睛线索社交定向的情况,结果显示,与两个对照组相比,自闭症儿童看别人的眼睛明显减少,而看嘴巴则增加;还发现了对眼部区域注视越少的自闭症个体, 其障碍程度也会越高。
综上可得,看别人的眼睛对早期社会定向发展和一生的社会适应都很重要。
该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缺乏对眼部线索关注的行为已经在2岁的自闭症儿童中出现,这意味着严重的发展障碍。
此外,还有大量研究证实了自闭症儿童对社交线索的非典型注意,这也是自闭症社交定向损伤的表现之一,自闭症个体对非社交线索的偏好也已被确定为诊断自闭症的有力预测因子。
04
总体来说,临床行为研究证实了自闭症个体社交定向异常,并进一步论证了神经影像学研究的猜想,说明了自闭症儿童存在对社会刺激注意或感觉处理方面的受损。
自闭症儿童对不同面孔特征社交定向的加工特点
综合上述神经影像学和进一步的临床行为研究可以发现,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定向可能会受到面孔情绪类型、眼睛注视方向和面孔偏转方向等面孔社交线索影响。
关于面孔线索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影响的研究大多基于外显行为指标,一般从行为正确率和反应时角度反馈社交定向能力。
还有的研究逐步应用眼动技术,将社交兴趣区的前注视次数、首进入时间、注视点时间、注视次数等数据作为分析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能力的有效指标。
具体相关研究如下:
(1)自闭症儿童对情绪化面孔的社交定向加工特征
人类面孔情绪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与中性情绪相比,当面孔呈现出愤怒、恐惧、惊奇等情绪时,蕴含更多的社会线索。
对普通发展个体而言,情绪会影响眼睛注视方向和面孔偏转方面的感知,如生气情绪可以为眼睛注视提供威胁性信息的注意定向。
研究表明面孔情绪同样会影响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
Magrelli探讨了自闭症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二元社会互动时对社会信息的社交定向特点。
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中性情绪,自闭症儿童会自然而然地被带有情绪的面孔所吸引,尽管程度比普通发展儿童要小。
这表明了在日常二元互动中面孔情绪能够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产生影响,增加自闭症儿童对社会线索的注意。
研究人员还以情绪图片群作为刺激材料比较了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间的眼动差异,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对高兴情绪目标的首 进入时间都显著快于对愤怒情绪目标的首进入时间。
表明自闭症儿童对正性面孔能表现出更强社交定向。
(2)自闭症儿童对眼睛注视方向社交定向加工特征
解读一个人的眼睛注视线索对个体社交定向功能发展同样至关重要,人眼注视方向可以影响观察者对所感知目标面部信息判断。
例如,与非直接注视的面孔相比,直接注视面孔带有更多的社会信息,会给普通发展个体带去信赖感和情感上的偏好,这种偏好存在于早期发育阶段,新生儿的社交定向会被另一个人的眼睛注视方向所影响。
但这种类似的效应在自闭症儿童中有待进一步明确,他们对动态眼部线索的社交定向存在一 定障碍。
研究者比较了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发展儿童在观察复杂场景图片时的眼动差异。使用静态刺激图片,研究者会逐步改变图片中主角眼睛注视方向。
研究结果显示,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发展个体与在各区域的平均注视时间、注视次数与注视时间上差异不显著,自闭症儿童能够对静态眼睛注视方向线索进行较好的社交定向。
05
然而,还有研究人员选取电影片段作为实验材料,比较普通发展儿童与自闭症儿童在观看影片中社会互动场景时眼动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普通发展个体的视线会以影片中主角眼神的方向作为转换视线的线索,而且视线会在两个主角的眼神之间转换,并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影片的意义。
而自闭症儿童在观看影片的 时候,不会以影片主角的眼神作为线索,视线转换的发生也与影片中所提供的信息不合。
且自闭症儿童较少注视人物刺激的眼部与嘴部,这表明自闭症儿童对动态化眼部线索的社交定向能力较差。
研究者进一步将各部位的注视时间、自闭症症状严重度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凝视嘴部的时间愈多,则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愈佳,社会互动的缺陷愈少。
反之,自闭症个体凝视物品的时间愈多,社会适应的能力愈差。
有学者利用眼动追踪技术来比较和分析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发展儿童的注视模式。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发展的儿童相比,更少看眼睛。
自闭症儿童对面孔偏转方向社交定向加工特征面孔偏转方向是普通发展个体开展社交定向的一大关键影响因素,相较于未偏转面孔,偏转四分之三的面孔更具注意力吸引优势,面孔偏转方向还可用于眼睛注视方向的预测。
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对面孔偏转方向社交定向表现和普通儿童一样还,但也存在一定争议。
研究人员探究了两类儿童对面孔偏转方向社交定向加工情况。该研究以动态视频作为刺激材料,通过眼动数据分析发现,在注视跟踪准确性方面,自闭症儿童和普通发展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这表明面孔偏转是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关键线索。
还有研究人员分别选取了自闭症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进行探究面孔偏转对自闭症儿童表情觉察影响。
发现自闭症儿童对未发生偏转的面孔社交定向过程中的觉察更强,情绪识别正确率和速度会更高,说明面孔偏转方向能影响自闭症儿童的面孔加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