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月以前在相同的话题上有过阐述【链接】。在看的书《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中专门拿出一章给工作日志,加上最近有所懈怠,以下整理和修改昨晚日志有感而发。
一、日志停摆一周
回顾上一次比较规范的日志,正好间隔一周。剖析逃避或拖延的原因:一来没有很好的认识到日志的价值;二来有点排斥在手机上打字,总是幻想有个平板可以解决问题。
包括此时此刻,思绪万千本打算规避原因二就在纸上写写。但是想到了未来的数字化,想到了消除恐惧的最好方法是面对恐惧,想到了解决拖延症的五秒法则,才输出了这些文字。
再看原因一,为什么“知易行难”?有理论认为“行难”其实是根本就“不知”,对价值认识不够深刻,自然大脑就会找到理由不去行动。非常认可,接下来就是深化认识。
原因二的产生应该受到了牛人的影响【少动手机,多动手】,然后也给自己相同心理暗示。这个理由太牵强了,就像文章《工作五年,身无分文》中来信人的精神内耗,不改变自身条件和心态,离开了上海去成都又能如何?没有看到本质问题,而拿外因掩盖战略上的匮乏。
如果一样事情总是要克服巨大的阻力才能做到,那很可能就会不了了之,长期写日志就是最大的例子。不仅要克服两种心理活动,还要面对未能完成全部list的失败感。
有正反馈、有兴趣、认识到位的东西,比如锻炼和学英语,才更容易坚持下来。
二、背单词也和日志的停摆时间一样长
一直知道读外刊很重要,心血来潮看了一篇外刊,发现单词都认识,连起来就不知道是啥了。
比如第一句前三个词,啥意思?
感觉到有种东西迫在眉睫,于是觉得不如把背单词的时间空出来。当然最好的办法是两条腿走路,可是做不到。
转向读外刊以来反思这一周读了多少?一天一篇也没有。要说这一周给英语学习还比较规律的日程,就是daily dictation和学soren造句。
三、时间管理&精力管理
每天晚上走在回寝室路上都有一个心理活动,就是日志完成不好。之前就有明确缩短睡眠时间不是好办法,要提高效率【链接】。从上次撰文一个季度以来,也没有很好的改善。前不久谷公主回国,再回顾冬奥期间的采访,人家每天要睡10个小时。
曾经一旦感觉有点无聊,就看看微信里有没有关注的公众号更新了,就像同学们打游戏、刷微博和抖音一样。近几天有意的控制使用手机的频率,只在午饭后和晚饭后还有睡觉前用一下,在解锁统计上可以看到明显下降。
总之,在时间管理方面还有待提高。如果没办法多方位的优化生活习惯,那就逐个的改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