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叫作:“男子20 岁而冠,女子15 岁而笄。”这里的“冠”“笄”是指冠礼和笄礼。冠礼是男子的成年礼,笄礼是女子的成年礼。
经书记载,冠礼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20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12 岁而冠,成王15 岁而冠。
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
行礼时,主人 (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 (帛五匹、鹿皮两张) 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 (野雉等) 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15岁至20岁举行,各地不一。
而笄礼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 (许嫁) 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15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20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领。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女子年15岁,则称为“及笄”。
当然,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像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在举礼的程序上也应该注意一些细节。比如行礼日期、行礼年龄,笄礼的礼节及用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