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从一个心理学实验讲起,也许你已经听过了,不妨再听一遍。
猴子实验
科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把一个猴子放进一个装有香蕉的笼子,每当猴子要去拿香蕉时就会被冰水袭击,这样它就不敢去拿,重复几次之后,猴子已经产生了拿香蕉有危险的信念,即使之后也没有冰水袭击了,但猴子再也不敢去拿那个香蕉了。
实验的第二阶段更为惊人,科学家之后又放进了一个猴子,它也能去拿香蕉,但不能接触第一只猴子,这只猴子并没有看到之前发生的,它们之间也没有语言可以沟通,但当新来的猴子正要走向香蕉的时候,之前的猴子自然地做出了恐惧的反应,它觉得新猴子要被冰水袭击了!就在之前的猴子开始恐惧的那一霎,新猴子也产生了恐惧的反应,它停下来脚步,不再去拿那个香蕉。其实,再也没有冰水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傻猴子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从无限可能的状态,进入深受制约、自我设限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自身伤痕累累,内心充满各种局限,就很难真正畅然活出自己,过好自己这一生。
就像一只鸟,我们逐渐进入自我设置的牢笼,并嘲笑会飞的鸟是一种病。
更严重的是,当我们对人生的体验是很苦,很不容易,赚钱很难,婚姻很无奈……那么,我们哪怕不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但孩子也会像实验中的猴子一样,能本能地捕捉出父母的真实情绪感受。
而且,我们也会把自己内在的病毒,以爱之名传递给下一代。
记得有一个案例,说一位母亲,在她的孩子第一次偷回很值钱的东西时,妈妈表扬了孩子。结局当然一点也不意外,那个孩子最后在监狱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成人的世界可能有很多选择,但孩子,却只能被动地去适应世界。而且,父母通常是孩子最信任、最爱的人,孩子很容易被父母塑造、影响。
孩子会倾向于认为父母是对的。
可见,不健康的家长,你可能在很用心地教育孩子,但因为你的内在深受局限,所以,你的教育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在灌输限制与错误。
也许,你觉得没那么严重,不妨回想一下,你的童年有没有被父母、养育者传递给你类似的限制呢?
好吧,别急着回答,咱先看看下面的信念:
关于金钱的:
“必须_______才能赚到钱。”
上大学
有文化
有关系、有人脉
圆滑
能吃苦
……
关于爱的:
“我必须保持_______才值得被爱”
年轻
漂亮
身材好
肯付出
能赚钱
……
还有诸如:
不好好学习,长大就得捡破烂去……
不好好学习,长大就得掏大粪去……
钱哪儿那么容易赚啊!
我虽然没有多少钱,但我很清白……
人活着哪儿那么容易啊!
你不听话老师就不喜欢你了!
妈妈就喜欢乖孩子!
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女人是危险的!
性是肮脏的!
艺术家总是穷的。
无本难求利,穷人难翻身。
我很无趣。
如果我敞开心扉,别人会伤害我。
没人会真心爱我的。
真实的我,不值得被爱。
我总是很难得到我真正想要的,太难了。
……
熟悉吗?你有其中的某些限制性信念吗?
当受限的信念系统被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心中,会像电脑的程序,一经设定,我们只能被它们暗中操控我们的人生。问题是,这些信念是有毒的,是在阻碍我们创造出幸福、美好的人生体验的。
比如,如果你的童年,生活条件很普通,那么,你就会倾向于认同“大富大贵与我无关”之类的信念,反过来,这样的信念,就会真的制造出现实。并不是说“大富大贵”好或不好,而是,人如果自己没有很强的力量和自我觉察力,去突破父母给你的信念重获自由,那么,是难走出这种潜意识的魔咒的。
再比如,前面提到过的,“我没钱,但我很清白”这样的限制性信念——其实,咱是可以又清白,同时又有钱的,不是吗?
问题是,我们已经对自己的信念习惯了,也很难意识到它们其实是错误的,是在束缚和限制我们的。
这些信念是如何植入我们的信念系统中的呢?这与父母、成长环境的影响有关,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伤害性事件也有关,通常,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比如:
曾经在童年经历过性侵害的女孩,她在潜意识中就容易设定“男人是危险的”这样的限制性信念,成年之后就无法发展出对男性的信赖,而这种不信赖又会成为两性关系中破坏力的来源,而且对性有肮脏的感觉;
有的父母把年幼的孩子交由奶奶或姥姥抚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有深刻的被抛弃感,会过度渴望与他人的融合,但又抱持着自己不值得被爱的限制性思维,很容易在两性关系中缺乏起码的辨识力而导致问题,而且会过度严苛地对待自己,过度理性;
还有很常见的母亲为了孩子而维持一个不幸福的婚姻,这样的子女容易在潜意识中形成“我用我的不幸福来回报妈妈的付出”这样的限制性信念,所以,就很容易碰上不能给予自己幸福的人;
那些在父母的评判、掌控中长大的孩子,就容易形成“爱就意味着评判”的限制性信念,成年后就容易吸引来不停批判自己的人,而且,也不容易活出健全的人格、真实的自我……
看到了吗,这就是人类内在世界的微妙之处。
当一种伤没有被直面、被疗愈,那么,隐形的伤口是不会真正愈合的。有伤在,有病在,我们就会像一个带着旧伤上场的运动员,外表你可能看不出什么,但伤痛的存在会让我们动作变形,无法发挥出自己健康状态下的水平,有心而无力,甚至不得不中途退场。
亨利·福特说:“不管你觉得自己是能还是不能——你都是正确的。”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在信念系统的力量。
当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认同一件事情,潜意识里就会自动搜索所有支持该种信念的证据,进一步,就会创造出TA所相信的现实。
比如,著名的伤痕实验。
这是一项由美国科研人员进行的很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具体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
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他们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看来是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
官方得出的结论是:该实验证明了,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同时,这个实验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一句西方格言:“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其实,通过这项实验,也印证了:你相信什么,往往就会在外在的世界看到你所深信的东西。因为,你的头脑会自动锁定所有支持这种想法的证据。
我们是在通过自己的心智看世界。而所谓心智,是与我们每个人潜意识中的信念系统息息相关的。
世界本来是同一个世界,但在不同的人眼里却如此不同,原因就是每个人在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掺入的主观材料不一样。一个人,首先是生活在一个自己制造的世界里,我们称之为投射的世界。这个世界,隔离了人与真实世界的关系。
“如实观”很难做到,却又必须尽量做到接近真相,否则,一个人就会活在一个经过自我粉饰的世界里。而越是接近真相地看世界,一个人会越有力量和智慧面对人生。
要想真实地看世界,前提则是——先与自己对好焦,调好频。
话说,美国动物园曾发生过一次火灾,十几头大象被活活烧死,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些5吨重大象居然被一根细绳绑着,却无法挣脱。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大象小的时候就被这样绑着,那时候它力气小,一动腿就被束缚了,挣脱不了。长大后,它一直以为自己一动腿就被束缚,因此再也无法挣脱出细绳,即使危险来临,也无法摆脱自己的人生模式。
你的头脑里是否有这样一根根细绳,禁锢住你的心灵,并由此影响着你的人生?
如果有,早晚你会发现,除了面对、疗愈内心,改变个人电脑方程式的设定,别无出路。
有一种心理上的运行模式叫做“强迫性重复”。简单来说,当你意识不到自己内在电脑命令——即你的信念系统出了问题,那么你就会发现,很多事情总是一再在你的生命里重复上演:经历了很多失败的关系,换了多次工作但还是不满意,孩子的教育问题百出……
就如同前面提到的大象,它们无力走出童年信念的制约——我不可能挣脱绳子。这样的信念让它们如此深信,以至于不再去做任何尝试。
哪怕现在的绳子对它们而言,根本就不值一提。
有一个案例。
一位画画的艺术家,其实,画得不错,但是北漂尝试多年,却就是无法靠卖画为生。
为了谋生,也不得不去找其他力所能及的普通工作,因为他也算仪表堂堂,再加上特有的艺术家气质,寻一份谋生的工作并不难,但是,他就是从来无法持续做一份工作超过一个月!一个月!一个月!——重要的事情重复三次。
而且,这种情况持续了他的整个人生——目前50多岁的样子。其实,真的,想想他如此频繁地坚持换工作,都挺替他累的。
一方面,他持续尝试画画,其实,他的潜意识里从来就认为自己没有能成功的命,而他吸引来的伴侣也长期如此打击他,对他冷嘲热讽。——重复了童年不被父母鼓励、肯定的模式;
另一方面,他也想好好安心工作,养家,不让妻子一人承担养家的责任,但就是每次的工作,都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让他感觉不得不离职。
试想,这样的一生,是会让人多么无奈、无力、心灰意冷——难怪他常常有出家做和尚,一走了之的念头。
但是,我们静下心来想想,他的悲剧是命运的捉弄吗,还是自身的心理原因?
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案例——受困于他童年设定的个人潜意识的魔咒。
而我们中的很多人所遇到的人生问题,与他相比,可能只是程度上的区别。
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在没有学会通过痛苦认识真实的自我、看清自己内在的疾病之前,我们只会去试图推开痛苦,却会发现怎么也躲不开、避不掉、逃不了。
我们总是逃避承认问题的存在,直到某种波澜不惊被外境打破,才不得不去探究生命的结在何处尚未解开;只有忍无可忍,我们才会开始慢慢追溯和分析自身的原因,去寻找那个所谓的问题的根源——不幸的童年,父母、社会的影响,一些生活的不幸造成的阴影……
说到这儿,还是想对做家长的唠叨几句:
记得有一次,帮一位企业家做疗愈——他的问题是,工程干完了,却总也不能及时拿回钱。
在深层疗愈中,发现问题出在他的童年。每当他跟家长提出自己想要什么,家长就会说“等你考个好成绩就给你买”之类的话。
结果,他的潜意识里,就有了“我的要求总是被拖延的”这样的限制性信念。
而这简直成了他生意中的噩梦。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的收账工作奇迹般地顺利起来!
这就是自我疗愈,去打开自设的限制性信念的必要性。
心灵上的枷锁:面对一分,解开一分,你就会舒服一分。
那些限制性很像穿牛鼻,我们被它们看不见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却没有停下脚步想一想,没有任何质疑。
所以,作为家长,你要知道,你的无意识行为,其实是在给你的孩子写人生剧本。是设置障碍还是铺就坦途——你怎么看?